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经济学院教授 常明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新时代新征程引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奋斗的纲领性文件,其核心问题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始终从坚持根本宗旨、坚持与时俱进、坚持问题导向把握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现代化的演进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在1964年12月召开的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根据中共中央建议,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做了如下表述:“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并确定了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
改革开放后,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委会代表团时,从中国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出发,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此后,邓小平又多次重申:“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概念的提出,使得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阶段化和具体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由此拉开了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序幕。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同时,党中央提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小三步走”。党的十六大把新世纪现代化建设具体化为“两步走”战略,即在21世纪的前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六大还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至2020年年底,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党对其本质特征、实现步骤、战略重点等认识也愈发深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带领全国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党的二十大提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国起步的关键时期,党将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另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作为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平台,将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刊发一批优质稿件,将二十大精神阐释好、宣传好。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