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传统文化观
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 周春英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文化篇,这是新时代我国文化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其中,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解读和论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观,彰显出其弘扬、发展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认知与责任情怀。
第一,精准概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起与嬗变、合流与内化、变革与转型。习近平全面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传承脉络和发展走向。中国传统核心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在此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儒学主导、与释道等诸家学说“和而不同”的包容态度,呈现出“顺时而生”“与时迁移”的长久生命力,体现出“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向度。
第二,深刻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精神理念与时代价值。从文明视野来看,作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智慧结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文化基因和文化精神。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的理政思想;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管理思想;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乐礼善学、尚中贵和、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道德修养思想,等等。这些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价值理念,“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国梦的“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第三,巩固了新时代国家文化的主体性。文化自信源于文化主体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标识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是中华文化的主体。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提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多个场合强调以“第二个结合”为基本遵循,“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五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认清了五千年,我们就会自然地形成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这是文化自信的底蕴、底气,“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持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塑造新的文化共同体,是理论创新、思想解放与创造历史的文化基础和前提条件。
第四,明确阐述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旨向、科学态度与创新路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习近平强调要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思想内容、传播载体与新时代发展要求相契合,“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应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的方针和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并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